中秋已至,球盟会在线官网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师生团队联合国际著名科技期刊The Innovation共同打造文创设计产品——“阅壤”月球酥。该文创产品基于科普美育的研究视角,以嫦娥5号月壤科研数据为依托,以“艺术观感,科学赏月、惊艳味蕾”为主题,融合食品研发、堆栈摄影、电子显微镜背散射成像、数据建模、AR交互、模拟月壤、月球地质图、传统诗词、平面设计等跨学科元素,是积极践行“学研产”一体发展,探索美术助力科学传播,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探索。
2022年初,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师生受邀参与到嫦娥5号月壤的相关研究中,协助科学家获得了迄今为止人类月球研究史上最清晰、最具可读性的月壤颗粒图像。与此同时,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积极发挥自身艺术创作优势,进行了大量融合科普美育理念的教学实践和艺术创作,孵化形成了著名的展览品牌——“阅壤”。
两年来,“阅壤”先后在球盟会在线官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服装学院、怀柔科学城以及深圳前沿科技创新大会、青年地学论坛、北京国际设计周等高:脱趸嵋榻醒舱,入选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和“2022北京科学嘉年华”重点联动活动。基于上述融合实践的科研论文《Sci-Tech Arts on Lunar Soil》发表于全球影响因子排名第三位的The Innovation。团队创制的《玄武岩颗粒正交偏光显微摄影》及相关AR交互设计选入教育科学出版社编写的《科学》教材中,已于今年9月在全国中小学同步使用;融合数字艺术的装置作品《见微知著》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此次文创产品是师生联合科学家在科普美育领域的全新尝试。一方面从小的研究点为切入,用艺术思维呈现具体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唤醒科研成果自身已经具备的美学特质;另一方面,基于科研数据与学科背景激发艺术创想,启发和滋养实验性的艺术创作,探讨科学思想,体现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实际需要相契合,让大家在中秋阖家团圆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能近距离领略月壤颗粒的奥妙,宇宙演化的规律。
▲ 手提袋上,特别选择了来自1679年法国天文学家乔瓦尼·多梅尼科·卡西尼(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创制的月球图,这张图被认为是人类较为早期的月球科学图像之一。
▲ 盒面为一个可以旋转的超级满月,月面上的镂空处是遴选的六颗月壤颗粒的显微堆栈摄影作品。包括嫦娥5号月壤颗粒样本中的玻璃碎片、黏结物、角砾岩、玄武岩颗粒等。观众可通过扫描颗粒图像进入微观世界,获得可供互动的立体月壤重建模型,并能与科学家同样的视角进一步观看到每一个颗粒的横截面图像及其原理说明,从细如发丝的月壤中窥探宏大宇宙演化的奥秘,致广大而尽精微。
▲ 创制团队结合月壤颗粒的背散射成像、微米级CT扫描横截面数据,进行了实体的三维建:驮氯辣聿闫し羝ヅ湔澈,根据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具体操作的切片数量进行了AR交互设计,融入具体月壤研究科学信息,形成了寓教于乐的互动作品。
▲ 打开盒盖,背面印制的是中国嫦娥工程测绘形成的月球地质图局部,这是目前全球最具可读性的月球科研数据图像,创制团队以艺术视角截取其中部分片段,埋藏了AR交互动画。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在中国流传千年,如今嫦娥工程的成功,是现代科技对古老传说的回应。
▲ 礼盒中央,是一瓶带有唯一编码认证的模拟月壤,这是由我国科学家基于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成分进行的1:1还原配置的珍贵纪念品,它承载着科学的严谨与历史的厚重。在模拟月壤的周围,环绕这六颗不同口味的月球酥。每颗月球酥根据自身图案意象,结合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相关典籍赋予了诗意的名称,寓意着在传统佳节之时的团圆与甜蜜之意。
资料来源: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
宣传部/编
2024年9月17日